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初中数学教育实施“零失败”策略研究论证报告(理论部分)

来源: 朱家华   2011-11-03 08:58: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出台后,基础教育中的“学困生”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科研界多处出现了有关“学困生” 问题研究的课题 .这类课题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希望学困生能向其他学生看齐,且定要他们适应现行的考试,都是企图“转化”学困生。但这些课题无论搞得怎样轰轰烈烈,或获得了怎样的奖项,总是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其原因是,这些努力都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基础教育界中的学困生问题,并没有因为这些课题获奖而有所缓解!

义务教育所以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应有的教育,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至大需要。但在实际中,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付景象,尽管义务教育已实施许多年了,但仍有许多孩子在学习上陷入了学不下去的境地, 不少孩子终于作为学习上的失败者流向社会, 成了社会的消因素。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往往是从数学困难开始的,因此,如果在数学教育中实施《零失败》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话,那么必将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真正具有普惠性!

切入点:

推行“准模测试法”, 这种新型测试法是张肇基先生经过长达22年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考试方法,在这种考试中,一方面使得学生们要考及格就好象在社会上考一般证书(即标准参照测试)那样可以争取;另一方面,它又吸收了常模参照测试(如中考等)的优点,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区分,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推行这种考试方法之后,必将使得更多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实施《零失败》创造了条件。

主要内容:

“零失败” 是个刚性字组,因此在本实验中,绝不能满足于“大多数同学有了进步”,也不会满足于“比其他学校高出了几分。”为了使得我们的数学教育成为一种能够给每位学生带来“希望”的精神养料。必须在下列几方面进行精细研究:

1、研究建立-个考试及格标准,这个标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通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本课题将通过建立“标准试题库”来明确这一及格标准,且只有完善了这个“题库”,才能夯实推行“准模测试法”的基础。

2、研究如何开展符合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互助活动。其中至重要的是结合“验收” 开展优差生间的互助活动,只有使得这个“互助”能在验收活动中出现明显效果,才可能使互助活动受到至大的鼓励!

3、深入特殊学困生教学目标个性化研究,既要为每位学生设计-个通过他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又要建立一个准及格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学生通过他的努力,达到他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就给予准及格。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每位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树立必要的信心,才有可能让他们逐渐的达到及格水平。

4、在数学“学困生”中间还要注意这样一个群体,无论在他们身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寸步难行,所以产生这情况,这是由于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造成的。能否较顺利的学习数学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先掌握好-些数学基本技能,而要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练习,但作业本的基本训练题,对某些学困生来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将研究如何运用“肇基学具” 来保证每位同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技能训练。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