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六十四次活动通知

来源: 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2013-05-22 10:18:38

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报、大兴教科所和海淀教科所联合主办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九十二次活动,将于2013年5月30日(周四)下午14:00—16:00在北京教科院七层报告厅举行。主题是“中国人的儿童观”。嘉宾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宗春山研究员

(请务必近日内向学校领导汇报,安排有关人员参加,并将本单位大致参加人数及需要请教的问题,用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署单位名,通知冉乃彦13520682197(邮箱)或北京教科院杜文平13683028760,两个渠道同样有效,请注意不要重复报名。)

贯彻低碳精神,提倡自带水杯。

重要提示:由于场地有限,必须提前通过邮件或者手机短信报名后才可参与活动。

  “对话沙龙”服务组 冉乃彦 单志艳 杜文平 卢笛

2013年5月14日

北京教科院(95号院)路线图:

1.地铁:地铁5号线惠新西街北口下,西北口出站,向东步行或乘公共汽车到育慧里(或芍药居)站下,过街天桥即到。

2.  公共汽车119,753,827,840,939,944,994支,983,运通101,运通110,运通113 特9等育慧里(或芍药居)站下车3.开车路线图:

查看大图<--点击

 

作家简介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宗春山研究员

儿童心理专家宗春山答疑实录之(ZT)之一 (转载)

主持人: 有一个跟我们现在对话非常接近的问题。

网友:儿童有错误举动,但又特别强,不认错的时候,是该坚持原则还是应该以其它事情化解、转移问题的焦点,宗主任您个人怎么认为?

宗春山: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么讲呢?我因为做儿童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是儿童观。什么问题都不是从成人角度看,都是从儿童角度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成年人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所有儿童的问题在他眼里都是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有问题。这种情况下,他就用自己的东西要求孩子,但实际上在孩子的眼里认为我是对的,我没有错,而且有些事情还真是这样。

主持人:我觉得大人总是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像您说的,大人已经判定了这个是对的,你做的是错的,你不用说了,你不要再这样做了,听见没有,听见没有!孩子一下子缩回去了,不敢再跟你辩解,但是他内心是不服气的,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宗春山:弱小的情况就经常说假话,阳奉阴违。昨天我在重庆讲课的时候还有一个家长跟我提出这个问题,说一套做一套,当面答应我,但实际上做另外一套,因为家长认为你是错的,所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要求做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做,我就做我自己认为对的。

主持人:我上小学第一天,排上学入队,我的班主任当时说,因为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根本不知道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老实说看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站队的时候需要看着前面小同学的后脑勺,意思是说这样队伍就直了,但我当时很小,6岁多一点,哦,明白了,奉老师的话为圣旨。出去排队的时候,第一个小孩鞋带开了,蹲下去系鞋带,我看不见后脑勺,我趴着看同学的后脑勺,我执行老师的命令,老师就狠狠批评了我,说我散漫、不守纪律,没上幼儿园就是不行。他没有给我说话的机会,其实我是为了看后脑勺,是为了执行他的命令。因为小孩的思维没有那么丰富、立体,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宗春山:而且他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套孩子。我讲一个小笑话,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去上街,见到了一个叔叔,叔叔夸孩子真好,给孩子一块糖,孩子就吃了。妈妈心想我们该走了,跟孩子说,儿子该跟叔叔说什么了?他想应该说再见了,这是成年人的思维,儿子说再给我一块糖。所以我们总是用成人的东西要求他的时候,你说那个话符不符合他的逻辑?太符合了,还想吃一块,但成人说你不对,怎么说这句话,没出息,应该说跟叔叔说再见。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成人的问题。

网友:我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级,考试的时候总是马虎,计算往往不写得数,丢字拉字,怎么帮助他?马虎是一种普遍的儿童当中的现象,怎么办?原因是什么?

宗春山:原因比较多。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大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学习没有乐趣,学习不是我的事,学习是我妈妈的事。所以做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责任在人的心里体现出两个字:严谨。既然认为这不是我的事,不要那么严谨,不写也没关系,反正我妈妈在后边盯着,这是一个大原因。

第二个小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家长有这样一个习惯,“孩子,你把学习成绩考好就行了,其它不用你管”,比如生活上的事不用他管,衣服不用他穿,甚至扣子不用他系,物为心知外化,一个人做什么东西都是他心里外在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比如他自己连碗筷都不知怎么摆,筷子应该一长一短都不知道,他在学习上同样就不会有那么严谨的态度。

主持人:怎么让他爱上学习呢?这个问题太大了。小孩贪玩是他的天性。

宗春山:说到这个问题上有两点。一点,现在的孩子普遍厌学,我们发现只有一个问题,学理太功利了。如果是 苹果,我爱吃,没有人要求把苹果吃成什么样,我吃就好了。但是如果让你把苹果吃成一个宝塔形的,这就累了,觉得吃苹果没有什么乐趣,还得吃成花样。现在学习就是这样,学习已经不是乐趣了,学习的目的是要考试得100分、99分,所以就觉得这太痛苦了。

宗春山:另外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没有快乐,比如前天我采访了一个17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要被学校开除了,非常聪明,骑摩托,二环跑一圈只要6分钟,这么玩命骑的一个孩子。他说我书法很好,绘画也画得很好,小的时候有一次到北海绘画,一共40多个孩子,他在那儿画,他的妈妈站在后面说,你横不平、竖不平,画的什么玩意,他妈一直在踢他。后来老师过来了,说你画的是40个孩子中至好的,真的是画的至好的。但是家长不懂,在那儿踢他、说他,他说现在不爱学习,没意思。所以,现在家长一定要求孩子考100分,看你又写错了,老是说他,这样孩子能有乐趣吗?

宗春山:我访问一个学校考上人大附中和清华班的一个孩子,我做了父母和孩子的访问,他们基本上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至初的学习都没有人管,爸爸妈妈都不管,他自认为这是我的事情,这里面几个孩子也比较有意思,妈妈是搞航天的,根本不在家,爸爸是个博士,在国外,没人管他。

主持人:怎么能建立起孩子认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

宗春山: 人其实是有责任的,人是有这种能力的。

主持人: 说点技巧吧?

宗春山:说技巧就是不管他,这是太简单了,但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主持人:你在行为上可以不管他,但是不是需要在脑袋里灌输一点什么东西?

宗春山: 不需要灌输,人有这种东西。

主持人: 按你说孩子都是学习的好料子,都是父母祸害了。

宗春山:人就是一粒种子,给他空气和水就够了,但是人不相信,非得说我要给你拿刀子,让你这样子。

主持人:你这个观点具争议性,有些家长会说这么说我们苦口婆心,我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好,难道都在拔苗助长。

宗春山:跟你说出一个本质的东西,这个父母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孩子没有信心。你不信你问所有这样的孩子,肯定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自己早期的学习有创伤,他可能没有读过大学,或者大学磕磕绊绊读过来,或者小学没读好,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在身上。

主持人: 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失败的。

宗春山:也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说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校没有信心,对孩子没有信心,玩命让孩子这样做,恰恰是所谓的帮助是一种干扰。

主持人:二年级考试马虎,不写得数,丢字拉字,难道就不管了?

这孩子肯定不做家务,连书包都不会收拾,甚至连衣服都是妈妈找好的,肯定的。其二,他学习的时候妈妈一定在旁边看着,我刚才说的是爸爸妈妈没时间看着,想看看不了,家里有电视,没时间看,电视坏了, 世界杯都没电视看。他们家里一到晚上每人抱一本书自己回屋里看自己的书,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的一件事。我还采访了一位学生,爸爸妈妈不管,甚至开家长会,他回来说妈妈我考第几,妈妈说还真不知道你考第几,没听,睡着了。好像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恰恰是对孩子的负责任。

主持人: 你觉得这不是个例是吗?

宗春山: 对,但很多家长说我管还不行,不管不就更不行了。

主持人: 对,肯定有很多人这样想。

宗春山:有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故事的真实性不去考察它,有一个逻辑关系。在海上有一个货船沉了,所有的人都跑到皮滑艇上去漂。所有人都护着一壶水,所有人都想喝,渴了好几天,这个船长总是护着,尤其是大副甚至想把船长掐死,把水占为己有。后来船长支持不住字掉了,至后把壶交给大副,说我要死了,一船人就要靠这壶水。

宗春山:结果这个大副比船长还要负责任看着这壶水,自己也不喝。其实水是空的,你发现他会负起责任。但可能像这样的孩子已经出现一些问题,慢慢慢慢就要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一点点把责任交换给他。

网友:孩子5岁,经常可以去帮助大人和小朋友,但是事后总是要求别人对他说“谢谢、对不起”,这个应该鼓励还是阻止?

主持人: 这挺可爱的。

宗春山: 还是应该鼓励吧,因为孩子做一件事情需要强化。

主持人:他的意思是说做这些事是应该鼓励。他是这个小孩做完之后总是要别人谢谢他,或者说你应该说对不起我,应该说谢谢我,说这个话应不应该阻止孩子再去跟别人讲。比方说宗老师,你没笔了,我借给你一支笔,你没说谢谢,我说你怎么不谢谢我呀,就这句话家长觉得听着不应该说,但是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是不是应该阻止?

宗春山:家长应该说,恰恰孩子的劳动没有得到承认,帮助你当然应该说谢谢。其实成年人帮助别人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无条件的,很少,大部分帮助人都是有条件,至起码我还觉得我给你笔,宗老师要写东西,为了做一个节目,我给你一支笔,我们当然要谢谢人家。

主持人: 家长应该教育对方而不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

宗春山:都应该,首先要感谢孩子对你的帮助,这一点没有什么错误。孩子其实所要的,如果从我心里上来讲,他真的不是因为这一件事情给你一支笔你要说声谢谢,他背后的需求没有表达出来,他被忽视,这孩子是被忽视的孩子。

主持人: 哦,有这种要求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

宗春山:对,我们很多事情是从表面看这个东西,其实你要看背后的东西。有一次咨询一个爷爷去世的出生女的女孩,总说爷爷如何好,对她的爱,我想是不是处理分离她的焦虑呢?后来发现不是,我跟她说,爷爷死了,你能不能告诉我用四个字形容她现在的家庭生活,她说“冷冷清清”,我想可能除了爷爷爱,这个家里没有人爱她。我再进一步问她,她的母亲跟她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仇恨。有的时候家长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说孩子怎么不理我了,怎么不跟我说真心话了,因为至早想跟你说真心话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听。

主持人: 错过了倾听。

宗春山:所以这个孩子背后是她被忽视的感觉,但是她可能表达能力不能准确地表达。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非常有道理,这个事情看上去似乎是一句话,去要求别人的承认,但实际上深层的孩子的内心是说“为什么我被忽视,我没有被重视,甚至于在我做了那么大的一件事情之后,还是不被重视”,他会有一种心理的挫败感。

宗春山:成年人也是一样,我们做一件事渴望领导表扬,真的是那几句话吗?是你承认我的劳动,承认我的重要性。

主持人:没错,一个有艺术手法的领导总是会恰如其份的对别人付出的劳动进行肯定,你要知道这种肯定可能不是去发红包,只是有那种眼神、话语就足够了。

宗春山:从这一点来看,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的心理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表达的能力不如成年人那样到位。

主持人: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这个也是挺有代表性的。

网友:幼儿园里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听到老师表扬另一个同学画画画得漂亮,她就立刻噘着嘴满脸不屑,后来发现这个小女孩再也不愿意和被表扬的孩子一块儿玩了,为什么呢?

宗春山:因为他的妈妈总是平时跟她说,谁谁画的比你好,考的比你好,你怎么不如人家,他妈妈老拿她跟别人比,当你老是拿自己的短跟别人的长比的时候,你舒服吗?甚至很痛苦,甚至恨那个孩子。

主持人: 这是一种可能性。

宗春山: 而且可能性很大。

主持人:有别的可能性吗?比如别的小孩子是这样的,当表扬一个跟他不相干的人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对他的一种否定,这是为什么?

宗春山:其实所有人的自卑,阿德有一本《自卑与超越》两个字,给他概括两个字就是自卑,人至大的情结就是自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生下来觉得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了。

主持人: 怎么克服?比如这个小女孩再也不理被表扬小孩了。

宗春山:在家里父母一定要克服,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这是非常不人道的。第二,在家里面养成去欣赏别人的氛围,比如回到家里,爸爸坐了一桌晚饭跟女儿说,你看爸爸今天做的饭好不好吃?好吃,我们谢谢爸爸。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在家里养成这样一种氛围。在家里可能经常指责人,比如你看你爸爸做的饭咸了,不好吃,总是挑刺。

主持人: 这是妒忌的一种表现吗?

宗春山: 妒忌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消的攻击情绪。

主持人: 同样,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

宗春山: 对。

主持人: 这个有点意思。

网友:男孩六岁,至近得了儿童抽搐症,这跟心理有关系吗?

宗春山: 有关系,吓的。

主持人: 吓的?为什么?

宗春山:这不是气质性的,心惊性的多,除非受过创伤,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病变,发生抽搐,但多数是心惊性的,有的人说话结巴、眨巴眼,你发现在他童年经历,可能某一个时期有一个人对他有过一些威胁和危险的时候害怕,养成这样一种反应。所以,他的身边或者生活当中有一个人非常严厉,他很害怕,至后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这个人就紧张,出现肌肉性的反应。这个问题要找一找,看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另外这种孩子往往很紧张,这种孩子往往是全托的孩子、寄宿的孩子、从小没有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孩子,这种孩子比较多。就像啃手指甲道理是一样的,是一种条件反应,当紧张的时候就啃手指头,因为人在胎儿的时候靠吸吮手指头有安全感,然后吸妈妈的乳头有安全感。

主持人:我以前有一种误解,比如有一些小毛病,像眨眼睛、动鼻子等等,我认为是小的时候有不良习惯的形成,就是他在模仿某一个人,觉得好玩,模仿模仿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

宗春山: 模仿的可能性不大。

主持人: 有一些心理因素。

宗春山:模仿也是心理因素,可能模仿的时候被家长非常大声呵斥,你怎么回事,怎么这样子?

主持人: 加固了。

宗春山:把这个东西强化了,我为什么老是这样,这样老是出现。

网友:我个人认为目前我的孩子存在心理障碍,至让我担心的是他的自尊心太强,怕输心理太严重。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围棋班,原本让不是为了让他学一点围棋知识,但是现在他的怕输心理越来越重,不敢下棋了,他在班上的棋力是至强的,班上8、9个孩子都下不过他,但他就是害怕。每次看他下棋心惊胆战的样子,真不想让他学了,怎么办?

宗春山 :这个孩子的问题和前面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在家庭当中总是跟别的孩子比,有这样一种成长经历,总是对自己产生一种,我不能比,一比可能输也可能赢,赢能承受起,输承受不住。另外,也许不是围棋,在他其它一些活动当中做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希望他能做好,做不好的时候可能父母就开始有些责难、批评。我们老说对孩子应该无条件接纳,做不好我们都应该接纳。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投篮,投30个,中了29个,结果妈妈还说你看看你就差一个就投不进去了。结果还有一个孩子只投了一个,就进去一个,29个都没投进去,这个妈妈说真不错,你还投进去一个。因为他的能力就是投这一个的,可是你硬要跟别的孩子比,怎么就投进去一个呢?他就有这样的能力,就能投进去一个。如果跟别的孩子比,投30个是应该的。如果拿自己比,就是投一个能力,为什么不表扬呢。

主持人: 你是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宗春山:不是一个简单的夸的问题,其实孩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大家讲课,然后我当时穿的是一个条形衣服,我拿着一个粉条的衣服问大家,大家说有红色、粉色的,我说不对,是灰色的。大家哈哈一乐,我坚决说就是红色,大家又乐了,结果大家至后说灰的、灰的,大家很无奈接受了。我说为什么你们会乐,因为我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是色盲,看着就是灰的。但是现在社会就是跟人家比,我见过一个家长,打乒乓球跟不是一般人比。

主持人: 跟邓亚萍比。

宗春山:不是跟邓亚萍比,拿国家队刷下来的人跟他打,滑冰找国家刷下去的花样滑冰的跟他滑,孩子总觉得总比不上他,总拿一个比他强的比。为什么要这样?所以,很多家长说心里让他玩,但实际上心里总是有一个标准和框框,你应该得到这个标准。

主持人: 这个问题明显是一个输不起的问题。

宗春山:为什么输不起?孩子的输不起的心理是成人输不起的一种反应。

主持人:有什么输不起,一个小孩一盘棋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他的心理压力可能还是来自周围人、亲近人过高的期望值。

宗春山:我们现在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有一本书《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可恶,还没出生就成书吊了。其实人的一生是一次长跑,开始跑不好没有关系,很可能你至后后来居上,这一段跑不好还有后面一段。为什么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定了性了,这种人就是一种刽子手。

扫一扫,下载App端
扫一扫,添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