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学如何培养“大师”?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首席评论家 靳忠良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少家长也问“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每天刻苦学习十几个小时却没有国外学生有创新精神?”“为什么中国六十年拿不到诺贝尔奖?”
为此我想介绍几个国外中学培养“大师”的小事例。 也许在学科考试方面这些国家的学生不如中国学生,但是他们在才能表演、艺术熏陶和领袖意识、幽默品格方面明显领先。我想也许这些不经意的教育就是国外培养大师人才的秘密武器。
一、美国 “制造明星”
我在美国加州爱德华中学观看他们学生演出。进礼堂前我发现门口停了一大片汽车,两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女生发彩色印花的节目单并引导来宾进入合适的座位。
我问了一下大多数观众是学生家长亲友。有的家长从几百公里之外赶来的。礼堂里张灯结彩,像新年联欢会会场,演出场地铺上了地毯,舞台中央摆放了四五个专业麦克风,两旁有大大的音响设备,顶棚上则是一排排的追光灯。
过了一会美国学生陆续进场了。平时在校园里,他们都随随便便穿着T恤衫、短裤,这一天男生都是笔挺的西服、黑亮的皮鞋;女生则是漂亮的裙装,还有人带着耳环……
大约在六点四十五分的时候,校长携夫人进场。校长穿了一身非常精神的黑色西服,雪白的衬衫、鲜艳的领带。起初我还以为校长要发表讲话,可是他径直进入了观众席,并且坐在会场的后方,就像是一名很普通的观众。
观众里还有不少学校里的老教师和小卖部工作人员、司机、餐厅人员以及大量老师家属。特别是还有不少人头发花白了,也一个个穿着西服或晚礼服坐在观众席上。家长们更是人人都穿着重大典礼仪式的服装,手里一直捧着鲜花,使我想奥斯卡颁奖仪式中的嘉宾。
表针刚刚指到7:00,全场照明灯顿时熄灭,只留下表演台中央的灯,一位打扮得就像是芭比娃娃似的漂亮女生出场了。她宣布演出开始欢迎各位家长、老师、学生和来宾。此时全场热烈鼓掌。
第一个节目是横笛演奏。一个苗条的女生穿一身漂亮的丝绒长裙吹了一支优雅清新的古典乐曲和另一支现代乐曲。全场暴发出超出我的想象的热烈掌声。三、四个男生轮番跑上台送花,和女生拥抱,那样子就象是见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女明星。多人举起照像机,闪光灯接连闪烁。女生非常激动,频频鞠躬,仿佛真的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第二个节目是钢琴独奏。一个胖胖的男生穿着深色的西服,打着漂亮的黑色的蝴蝶领结走上台,他深深地给大家鞠躬然后演奏。男生的钢琴显然弹得非常娴熟,也颇有激情。乐曲一结束,一个美国女生就跑上台为他献花。男生下台时,一对中年男女早已等候在那里。只见女士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胖男生,脸上明显带着泪花。原来他们是男生的父母,专程从500公里之外开车来看儿子演出。他们嘴里一个劲地说“好了!”“太棒了!”一家三口完全沉浸在一种成功的幸福之中。孩子有一些腼腆,但是脸上一直绽放着成功的喜悦,三个人久久地偎依在一起的幸福样子让人无法忘怀。
接下来每一个学生表演完毕,都会获得一阵空前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之后,每一位参加表演的同学都兴高采烈、流连忘返。参加服务的学生更是鞍前马后一通忙乎:有的和演员学生照相,有的招呼家长和老师演员见面交谈、祝贺、握手、拥抱……人人脸上绽放出喜悦的光芒,整个礼堂就象一个欢乐的海洋。
美国老师告诉我,演出全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管理的,而老师在幕后负责灯光,音响、帮助学生抬乐器……此次演出的学生都是自愿报名申请,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级别的选拔。教师负责的就是考虑申请演出的学生人员多少,排先后顺序,然后组织不同的场次进行全校演出。通常情况下两个月左右学校就要组织一场演出。
我觉得他们的演出就像是一场人为的制造明星运动。美国学生说特别喜欢学校组织演出活动。因为每一次演出都非常快乐,既是自己登台表演的一次实践机会,也是和别人交流、向家人展示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体会到参加演出学生们高兴的心情,但是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家长和亲友们要从几十里、几百里地特意赶过来观看?特别美国老师场场必看,心甘情愿当观众,并且还把自己的家人也拉来一起看,一起给学生加油。
我一直在想如此普通级别的本校学生演出究竟能有多大的价值?他们为什么要刻意制造明显过于热情的欢呼、掌声、鲜花?……
二、澳大利亚“大师名画”
在澳大利亚我深入考察了四所中学,我发现这四所学校的楼道教室,许多地方都有各种漂亮的艺术画装饰。
特别是三义路德学院悬挂精美的大幅绘画。当我询问该校老师这些画的来历的时候。澳大利亚老师自豪的讲“这些画都是艺术大师画的真迹,每幅画需要一百多万澳大利亚元(折合六百多万人民币)非常名贵”。
由于我还是第一次在中学的墙壁上看到艺术大师精美绘画的真迹。我有些疑虑。就再此询问澳大利亚老师。这些绘画是不是大师名画的复制品?例如世界知名的随处可见的达芬奇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或者意大利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工艺品?
澳大利亚老师再次强调说“我们学校就是专门购买的大师的真迹,不是复制的工艺品。我们学校之所以花重金购买名贵的大师名画,就是让学生每天都能够见到这些大师的艺术作品真品,让学生感受大师的功力。学校花重金购买艺术大师名画真迹这件事全校学生家长都知道,大家都为我们的学校自豪。”
听了澳大利亚老师的介绍,我不由得再次近距离观看大师名画真迹。突然间我感受到一种少有的激励。那就是行走在五星级宾馆,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会像在菜市场里那样肆意喧哗。同样行进在著名画家大师名画真迹装饰的学校,人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来自大师的艺术教感染力。
除了大师名画装饰学校楼道大厅,我还看到澳大利亚中学生物、化学、物理等教室使用世界级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例如“居里夫人”教室、“门捷列夫”教室等。
澳大利亚人口仅有一千八百万,却有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7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位获得物理学奖,1位获得化学奖,还有1位获得文学奖。澳大利亚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先驱地位,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医学与卫生、生物科学、生物科技与纳米技术、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学、农业、大气科学、天文学、光子学、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免疫学、冶金学、矿产能源与再生能源技术、兽医学等。
三、瑞典学生“校长”
令人惊奇的是瑞典全国人数9百万,却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01-2007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获奖人数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271个,英国80个、德国65个、法国29个、瑞典18个、瑞士15个、荷兰14个、俄罗斯14个、奥地利11个、丹麦9个,日本9个。瑞典名列第五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学考察时发现该校负责接待国外代表团的学校领导居然是两名学生。这两名学生一男一女,他们代表学校校长介绍学校,并全程带领来访者参观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运动场。校长说这两个学生是他们选出来的学生“校长”。他们之所以这样让学生“校长”接待国外代表团,并负责介绍学校,全面参观学校,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领袖意识、主人翁意识。
在瑞典中学教学楼里我惊奇的看见到瑞典学生和老师亲切而顽皮拍肩膀、出怪样。居然几个男生嘻嘻哈哈的走道老师办公室门前,在办公室的门把手上放障碍物,等老师过来时吓老师一跳。接着学生在远处开心的大笑。瑞典老师说他们的学生经常跟老师开玩笑、甚至恶作剧。
也许制造学生的明星演出和悬挂艺术大师的画像,让学生负责接待都是一些小事,也许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对于国家培养“大师”人才并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些小事是我们疏漏的。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学科竞赛考试,而忽略艺术才能、明星体验以及大师感染、人际交流。
其实越重视文化学习,注重学科高分似乎距离大师人才越远。
最新资讯
- 1 通知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邀您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活动——教师人工智能(AI)微课展示活动
-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中小学 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
- 3 心理健康讲座丨居家防疫,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 4 精彩回顾: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讲授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5 喜报!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补第一档
- 6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二期:作业设计信息化,减负提质高效率!
- 7 新教育《王子微课》课程导师何其钢邀您观看直播:极简技术支持下的“双减”智慧课堂
- 8 【教师微课展示活动丨听听他们怎么说】第一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关键!
- 9 湖南教育系统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10 保定市博野县教体局“三点发力”,扎实做好微课展示活动
搜索热点
意见反馈
-
* 问题反馈:
-
问题截图:
最多3张
-
*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