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2012-01-14 09:19 《上海教育》杂志 记者徐星

对话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导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八次提到了“拔尖”。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上海教育》:人大附中开展超常教育已有几十个年头,您担任校长以来也一直非常关注超常儿童和拔尖人才的培养。近些年来,您的这份关注更加强烈了。现在是不是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

刘彭芝:10月的头一周,发生了两件事,让全世界的知识分子一喜一悲。喜的是又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悲的是美国苹果公司掌门人乔布斯英年早逝。他们能成为一段时间上亿人的热门话题,都源自一个永恒而又新鲜的因素——创新。而至今,中国还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还没有乔布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据科技部研究,2002年~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l/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但首创发明少、改进发明和组合发明多。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l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据估算,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一万人左右。即便是这样一支在国内属于高层次的队伍,与国际一流人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1980年~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此外,国家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着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

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事实,都不会无动于衷的,我的内心也很着急。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抓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也要抓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人物,我们终究难以成为创新型国家。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但很多人眼睛只盯着大学,这没有错,但同时不能忘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我有个“馒头论”,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培养,就是第一个馒头,没有这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心必须下移、工作必须前移。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上海教育》:在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便开始行动,进入新世纪后,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奋起直追,我们应该怎么办?

刘彭芝: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他们见识早、动手快、措施实。目前我们还有一些认识上的不统一。人们常说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都是大学没读完,但不讲他们创业前读的都是好学校;人们也常讲许多大科学家都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但不讲他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良好的教育,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但拔尖创新人才,一定得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比晚发现好,早培养比晚培养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走出思想误区,尽快达成共识。

目前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和教师,大多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舆论理解。对待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是明朗具体的,而对中小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总是宏观抽象的,甚至是闪烁其词、含混其意。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

我们虽然落后了,但也应看到希望。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八次提到了“拔尖”。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期待,在这个项层设计出台后,能有刚性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尽快陆续出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上有政府支持,下有学校实践,必须小学、中学、大学全线贯通,这是上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所有有条件的学校一起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就是左右联动。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研究会简介: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是由刘彭芝校长联合顾明远、韦钰、杨福家、郭永福、陶西平、卓晴君、朱小蔓、张民生、朱清时、张杰、张泽、柯杨、袁驷、王嘉毅、唐盛昌等科学家、教育家和教育专家,注重在大中小学早期发现、早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研究,争取为国家尽早培养大批……详细>>

快速申请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37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邮政编码: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2730

E-mail:cxrc@rdf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