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深刻 但欠缺实践

2012-01-14 09:19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周建华

解读创新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究竟如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对与会的高校、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代表进行了调研,以此了解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途径与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梳理待改进或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象中高校11所(重点大学8所),示范性中学27所,普通中学l所,小学l所,幼儿园2所。从被试职务看,大学领导11人,中小学校长27人,幼儿园园长2人。从被试所在学校校史看,校史在20年以下的,占总数的15%;校史在20—39年之间的,占总数的15%;校史在40—59年之间的,占总数的22.5%;校史在6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47.5%。

 

◇调查结果

(一)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

在“当前是深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好时期”选项中,被试中有25人(占总数的62.5%)认为非常符合,14人(占总数的35%)认为比较符合,1人(占总数的2.5%)认为非常不符合。

在“本校在办学目标或理念中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选项中,被试中有24人(占总数的60%)认为非常符合本校现状,14人(占总数的35%)认为比较符合,2人(占总数的5%))认为一般。

在“本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选项中,被试中有20人(占总数的50%)认为非常符合,15人(占总数的37.5%)认为比较符合;2人(占总数的5%)认为一般;3人(占总数的7.5%)认为比较不符合。

在“本校对创新人才的内涵认识清晰”选项中,被试中有19人(占总数的47.5%)认为非常符合,19人(占总数的47.5%)认为比较符合,2人(占总数的2.5%)分别认为一般、不太符合。

 

(二)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本校有科学的途径及时发现潜在的创新人才”选项中,被试中有11人(占总数的27.5%)认为非常符合,23人(占总数的57.5%)认为比较符合,6人(占总数的l5%)分别认为一般、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说明与会学校已经基本具备发现潜在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机制。

在“本校培养模式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选项中,被试中有10人(占总数的25%)认为非常符合,23人(占总数的57.5%)认为比较符合,7人(占总数的l7.5%)分别表示一般、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

在“本校课程体系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选项中,被试中有7人(占总数的l7.5%)认为非常符合,22人(占总数的55%)认为比较符合,4人(占总数的l0%)认为一般,7人(占总数的l 7.5%)认为比较不符合。

在“本校教学方式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选项中,被试中有7人(占总数的l7.5%)认为非常符合,24人(占总数的60%)认为比较符合,l人(占总数的2.5%)认为一般,各有4人(占总数的l0%)认为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

在“本校教师队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的选项中,被试中有6人(占总数的l5%)认为非常符合,26人(占总数的65%)认为比较符合,l人(占总数的2.5%)表示一般,2人(占总数的5%)认为比较不符合,5人(占总数的l2.5%)认为非常不符合。

 

(三)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与评价

在“本校评价体系能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的选项中,被试中有5人(占总数的l2.5%)认为非常符合,1人(占总数的2.5%)认为比较符合,24人(占总数的60%)认为一般,4人(占总数的l0%)认为比较不符合,6人(占总数的l5%)认为非常不符合。

在“本校正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考改革的结合点,效果明显”选项中,被试中有10人(占总数的25%)认为非常符合,25人(占总数的62.5%)认为比较符合,2人(占总数的5%)认为一般,3人(占总数的7.5%)认为比较不符合。

在“本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大面积学生有教无类关系处理成效明显”选项中,被试中有10人(占总数的25%)认为非常符合,21人(占总数的55%)认为比较符合,1人(占总数的2.5%)认为一般,各有4人(占总数的l0%)认为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口。

在“本校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已建立”选项中,被试中有10人(占总数的25%)认为非常符合,16人(占总数的40%)认为比较符合,1人(占总数的2.5%)认为一般,6人(占总数的l 5%)认为比较不符合,7人(占总数的l7.5%)认为非常不符合。

 

◇分析讨论

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来看,被试者对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都认识得比较深刻,也都基本认同现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天时”,很乐意、很有热情去培养创新人才。但在具体做法上还存在一些迷茫,所以在效果检验上也不太清晰,甚至可见一些矛盾的选择。比如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中题,更多的被试者选择了“非常符合",而到了具体实践层面,比如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成效”中题,虽然大部分被试者选择了“比较符合”,但是感觉没有那么自信,而且有l0%的被试者选择了“不太符合”。

此外,在“本校评价体系能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答案中,只有6人(占总数的l5%)选择了“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说明这是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校史与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科学途径发现潜在创新人才、社团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等方面均成负相关(即学校校史越长,学校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发现和培养等方面的意识越薄弱),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意见与建议

1.国家应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立法。建议组织相关的力量在《规划纲要》提出的原则前提下,研究制定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

2.加强研究、规划、管理工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教育观念创新还是最大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突破认识误区,准确理解“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问题;坚持科学态度,为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鼓励专业精神,鼓励先行先试。改变目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现状。建议成立“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资源中心”,构建适合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体系。并在教育部至各省市的基础教育处,设专人管理、规划这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3.教育管理部门要力避过多地以活动、会议、检查来约束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意识,真正建立服务教育、服务学校的意识,提藜高中小学办学自主权。

4.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进行经费、编制方面的支持,在招生、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升学方式等方面予以特别的政策支持,形成“教育实验特区”。

5.推动招生改革,打通拔尖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对学生中的拔尖人才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护。

6.大学中学联动,校际之间联合,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体制。中学校长建议大学拓宽思路,使大学和中学更好地衔接,将早期选拔变成早期联合培养,政府要对大学进行引导和政策的指导。大学与高中在课程和教材方面要打通,校际之间要联合,国家应组织专门藜人员进行研究学习,建立网上平台,打破地域限制。

7.加强创新型校长、教师的培养。政府应组织派出大批校长、教师进行包括国外研修在内的中长期培养,设立专门的机构研究针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认证、评价体系,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

图1“本校评价体系能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选项分布图周建华报告

图2“本校培养模式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选项分布图

周建华报告2

研究会简介: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是由刘彭芝校长联合顾明远、韦钰、杨福家、郭永福、陶西平、卓晴君、朱小蔓、张民生、朱清时、张杰、张泽、柯杨、袁驷、王嘉毅、唐盛昌等科学家、教育家和教育专家,注重在大中小学早期发现、早期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研究,争取为国家尽早培养大批……详细>>

快速申请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中关村大街37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邮政编码:100080

联系电话:010-62512730

E-mail:cxrc@rdfz.cn